1976年9月8日,和往常一样,中南海的厨房传出了忙碌的声音。厨师们依照固定的食谱,一道道精心准备着毛泽东的膳食。这次做了四种汤:椰子鸡汤、鱼头汤、红菜牛肉汤以及武昌鱼汤。所有食材都被炖煮得极为烂熟,汤汁已经完全融合,香气扑鼻。厨房里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热气腾腾的菜肴端进毛主席的病房,准备在他醒来时送上美味的餐点。然而,毛泽东依旧未能醒来。房间里,他静静地躺在床上,双眼紧闭,鼻梁上插着呼吸管。旁边的菜肴已经逐渐失去了热度,被反复加热了四次,但毛主席仍然没有任何动静。
到了当晚七点,病房里的血压计突然发出急促的警报声,毛泽东缓缓睁开了眼睛,眼神迷离,目光瞥向床边的人,低声说道:“我很痛,叫医生进来。”指令下达后,医生们立刻冲进病房,紧急抢救。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抢救,毛泽东的心脏最终停止了跳动。伟大领袖、新中国的缔造者,就在这个永远铭刻在历史中的时刻,悄然离开了人世。令人唏嘘的是,他竟未能吃上那最后一口饭。
展开剩余83%毛泽东的故乡——湖南韶山,至今保存着许多他小时候生活的记忆。在毛泽东的故居里,整齐地摆放着大小不同的腌菜坛子。据传,这些坛子曾是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用来腌制酸菜、马齿苋等地方特色腌菜的工具。在那个贫困的年代,毛泽东的家境并不宽裕,为了保证一年四季能有新鲜的菜肴,家里人将新鲜的蔬菜腌制起来延长保质期,这些腌菜成了毛泽东日常饮食的一部分。长大后,毛泽东依然记得家乡的味道,喜欢吃辣椒、霉豆腐等有湖南地方特色的食物。
然而,在抗战时期,条件异常艰苦。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们常常在行军途中好几天吃不到一口饭,口粮仅限于小米、冷冻土豆和硬邦邦的大饼等能长时间保存的干粮,腌菜这种相对难以携带的食物就显得格外珍贵。唯一能够在艰苦环境中生长的野菜马齿苋,不论是在荒芜的黄土高坡,还是在草地边的沟渠旁,都能找到它的身影。清煮马齿苋成了毛泽东在那个艰难时光中的常见美食,不仅满足了他的食欲,也在某种程度上安慰了他那颗思乡的心。
新中国成立后,毛泽东搬进了中南海,他对马齿苋的情感依旧未变。多次要求厨师为他做这种菜。起初,厨师们对此心存疑虑,担心这种看似不起眼的野菜会有什么不良影响,甚至专门送去化验室做检测。然而,马齿苋不仅安全,且被证实有食用价值。于是,它成了毛主席在中南海常见的菜品之一。
毛泽东的食谱记录中,体现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坚持。每顿饭的食量不大,通常固定为四菜一汤,如果有客人,才会增加一两个菜。四菜一汤的菜单看似丰盛,但多是简朴的素菜,毛主席总是避免浪费,还会搭配两到三碟小菜,如炒辣子和豆豉等,因为毛泽东自小就是湖南人,辣味是他的最爱。据统计,三个月内,毛泽东曾点了21次炒苦瓜,31次炒辣子。
毛泽东当然也不排斥荤菜。他极为喜爱红烧肉、清蒸武昌鱼和砂锅鱼头等美食。红烧肉通常是用大锅炖制,炖得肉质酥软,色香味俱全,毛泽东每次都能吃好几碗白米饭。然而,他对酱油的偏好却与众不同。程汝明,毛泽东的专列厨师,曾做了一道红烧肉,结果毛主席把菜盘退了回来,原封不动,唯独红烧肉没动过。程汝明心生疑惑,特地向毛主席请教,毛泽东笑着解释:“我不喜欢酱油。”原来,毛主席小时候家里开酱油作坊,但有一次他在搅拌酱油时,看到浮在表面的蛆虫,心生厌恶,从此不再碰酱油。
毛泽东还对西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尤其是在尝试过咖喱大虾、烤青菜鱼等西式料理后,他显得非常好奇。有一次,他与营养师徐涛闲聊时,说道:“中国的中餐和中医一样,是对世界有贡献的。中餐讲究平衡搭配,西餐则油脂多,脂肪高,导致心脏病患者多。”他对中西餐的独特见解,反映出他对食物的理解与对健康的重视。
毛泽东的园艺爱好也十分显著。他在中南海时,经常在空闲时亲自种植各种蔬菜,像辣椒、苦瓜、西红柿等常见菜肴都是他亲手栽种的。他曾命令园工拔掉花草,改为种菜,理由是“花草没用,菜能吃。”毛泽东总是亲自摘菜做饭,体会到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快乐。即使是他最爱的虾,也是由中南海的警卫员自己在湖中捕捞,毛泽东能享用这些新鲜的虾,常常喜笑颜开。
毛泽东在日常饮食上的安排可谓精细而有条理。所有的食材采购和剩余部分的处理都有严格的记录,每一项费用都记入毛泽东的账下,体现出他在生活中节俭自律的作风。毛泽东不仅是革命领袖,也是一个生活简朴、勤俭节约的人。他对自己的生日食谱也有要求,反对一切铺张浪费。在抗战时期,他曾对生日庆典表达过反感:“生日庆典又不会让人长寿,没必要搞这些浪费的形式。”新中国成立后,毛泽东依然秉持这一原则,生日时的菜肴简朴而温馨,如1958年的生日菜谱就是:炒大白菜、烧鸡、萝卜丝炖鲫鱼等,简简单单却饱含温暖。
随着岁月流逝,毛泽东的身体逐渐衰弱,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,他的心肺病愈加严重。1972年2月12日,毛泽东突发休克,险些丧命。即便在经过紧急抢救后幸存下来,毛泽东的健康状态却急剧恶化。即便是起步走几步,已让他气喘吁吁,逐渐卧床。此时的食谱,已不再是油腻辛辣的菜肴,而是更多清淡的汤粥。
1976年9月初,毛泽东的健康再度急剧下滑,病发越来越频繁,清醒的时间越来越短。9月8日,当天的食谱依旧是清淡的汤品,但毛泽东却始终未能醒来。经过四个小时的抢救,毛泽东最终在病床上安详辞世。这位伟大的革命家,虽然未能吃上那一顿简单的饭,却永远铭刻在了中国人民心中。
第二天,中央政府宣布毛泽东的逝世,全球哀悼,联合国及各国纷纷对他的贡献表示敬意。这位领导中国走出困境、创造新中国的伟人,在他离世的最后时刻,依然深深牵挂着人民。
毛泽东一生奉献给革命事业,直至最后一刻,仍不忘人民。这种对人民、对生活、对自己信念的坚持,永远铭刻在历史
发布于:天津市鼎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